近来多与身边的朋友或网友闲聊,发现大家在25岁前后的这个阶段,在聊起人生目标与计划时,很多都丧失了“心气”,尽显颓势,感受不到年轻人应有的激情。
这倒并不能说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规划。只是这令我感到比较疑惑,在25岁这个年纪,原本应当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年纪,却总给人一种已经年过花甲的释然、沉闷和随时等死的“丧气感”。
网上近些年也有个段子很火,精力充沛的老年人和死气沉沉的年轻人,应该让老年人替年轻人上班,年轻人替老年人退休。
这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年轻人都失去心气了?
我偶然会与身边身处各个人生阶段的同龄朋友沟通,在我的留意下,尚且还在上学的,心气最足,幻想着未来的一切可能。毕业后两年的,心气最弱,不乏已经有将“老婆孩子热炕头”作为人生终极理想、混吃等死作为人生规划的。毕业两三年依然在啃老,做着“考公、考研、考编”三部曲来逃避人生的也大有人在。
毕业后在北京北漂了两年的我,在西二旗这个牛马聚集地,也见识到了诸多的无奈。大厂中拿着几十万甚至百万年薪的打工人,终此一生的目标是背上天价的贷款,在北京买套房,甘愿被公司压榨自己的健康与时间,生活中只剩下了工作与睡觉(有的连睡觉都不能满足)。
当问及这些北漂打工人的人生目标与规划时,许多人含糊不清,好似除了上班已经再无其他说的出口的生活。为了在北京落户买房,然后呢?背上30年的房贷,每个月60%的工资全部拿去还房贷,剩下的勉强够温饱。当房贷还完,人已暮年,坐等西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的人生规划与活法,我们无权对他人的生活规划指指点点,只讨论大家为什么失去心气这个问题。至少我认为,我们的生活不应该只有无休止的工作,我们的理想不应该是为了在忙碌的大城市求得一隅安置,我们的目标不应该只是为了生存。
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思考一个问题,是我不想去追求梦想吗?是我不想休息吗?是我要生存呀。那这就归到了一个客观因素上,国内目前的工作环境极其苛刻,有班上的人,面对的是无时无刻的劳动力压榨和职场PUA;没有班上的人,面对的是日趋增长的物价和逐渐贬值的存款。因此,大家不得不去内卷、去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资本家,去用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未来 换回在社会中能够短暂生存的资源。
当"生存"成为人生主旋律时,"生活"便成了橱窗里的奢侈品。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经济增速放缓与阶层固化加剧的双重挤压下,年轻人陷入了"高学历-高负债-低幸福感"的莫比乌斯环。大学毕业前,所有人都在告诉年轻人,说他们未来可期,是最幸福的一代,鸡娃教育也从小就告诉年轻人,大学念完就轻松了,就熬出头了,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年轻人,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当温室的花朵怀揣从课本上了解到的片面知识进入残酷的社会,极大的落差是令很多人无法接受的。
许多985院校的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很多也只能勉强覆盖北京单间租金,在北京能得温饱,这种结构性的经济压力,让"诗与远方"在生存算术题面前显得格外苍白。在这种生存的落差下,年轻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与心气,自然日趋减少,甚至开始对生活祛魅,对理想祛魅,逐渐向往当下的享乐与逃避躺平。
当婚恋市场用房产证丈量人生价值,就业市场只看每个人的剩余可压榨价值,那些关于艺术创作、社会创新或自由职业的人生规划,往往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畸形的价值观,一个人生来要 内卷、上学、补习班、遵纪守法然后听从号召结婚、养家、背债、消费、养娃。
总之社会希望底层的普通人是什么样,那就要是什么样。当社会需要普通人进厂时,那我们就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进厂打工。当需要普通人为家庭付出时,那我们就要早早结婚,身负房贷,掏空积蓄支付彩礼、首付,身下孩子身上父母,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永远只能被普罗社会所裹挟,至于年轻人自己?谁在乎。再加上短视频吃人血馒头的营销号们无孔不入,不断放大这些畸形的价值观,强烈的不适感不断裹挟着我们这代人。
持续多变的畸形价值观与年轻人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在剧烈的冲突下,面对生存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另一半的压力,不得不低头。但是这就好像没有人喜欢上班一样,强迫一个人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和观念,自然会磨损心理。
我们上一代人,特别是上一代的基层父母,大多认知相对短浅(毕竟也没资源去见世面),保守封建,鸡娃倾向严重,忽略孩子的生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年轻人,往往在人生前二十年的成长中只学会了两件事:服从权威与参与竞争。
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间,学生被切割成无数个标准化零件,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残酷竞争中,逐渐将人生价值等同于分数和排名。当这些年轻人走出象牙塔后却发现,社会竞争的维度远比试卷上的选择题复杂得多。
更致命的是,基础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速度严重脱节,特别是很多高校不思进取,很多教辅资源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
以我读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大学很多教材里面的内容还是上个世纪的内容,还在教非常落后的技术(能教spring boot已经是非常先进的内容了),而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各种新兴生产力。整天在大学中教授老掉牙的东西,却又希望学生早日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合理吗?
很希望我们的大学老师能够走出象牙塔,真正地去社会公司里面体验下新兴的技术是什么样的,我指的不是去跟旅游一样去人家公司参观,而是真正以一个技术人才的角度去入职,去体验公司里面的技术需求和各类流程,好好思考一下社会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学生作为信息闭塞的一方,带着自己大学四年积攒的令其自豪的知识进入社会,发现社会早就淘汰了老掉牙的知识,这个时候学生又会受到多大的打击?长此以往,自然心气大受打击甚至有些极端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后选择自暴自弃,草草结束坎坷的一生。
有的年轻人并非喜欢低迷的心气,更多只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但又寻求不到破局的方法。这里结合博主自己的一些经历谈谈我的看法。
我并不推崇享乐主义,相反我认为享乐主义不可取。但常态化高压工作更不可取,适度让自己享受一下,去听许久期待的演唱会、去看从小想去看的世界、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要害怕花钱。
我们大部分都是底层人,几乎不可能靠加班和努力跨越阶级,不断地高压工作只会折损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那不如阶段性地放下一切去讨好自己,天是塌不下来的。月赚三千照样生活,月赚三万也照样生活,不追求结婚养娃,人生在世,只为活自己就好。什么?你说未来生病急需钱用怎么办?那就去死呗,年轻享受年老早死难道不是一件幸事吗?。
对自己任性一点,其实90%的人活着也对社会没什么特别大的价值,我们是社会的边角料,但却是自己的全部,所以对自己好一点,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第一优先,至于别的,爱咋咋地。
屁股决定脑袋,如果你是富二代,那你就去做富二代该做的事情,去想富二代该想的事情。如果你是底层的普通人,那你就多关心自己的事情,关心明天吃什么,关心家里人健康如何,关心自己该做什么。而不是整天替老爷们担心社会经济怎么样,公司怎么样,你是打工人那就关心自己怎么样能做好工作,早日升职加薪。端正自己的位置,不考虑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
或许,有的人会说,那些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会影响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又如何呢?即使担心也无法改变不是吗?养成一个思维链:这个事情和我有没有关系?-> 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生活-> 这个事情我可以改变吗? -> 如果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那这个事情你没必要思考。顺其自然爱咋咋地,天塌不下来,只要死不了都是小事,你都没有办法的事情,担心也没用。
另外,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也很重要,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有一个清晰了解。比如我目前是一名程序员,技术还不错,做全栈工程师或者架构师,那我在这个阶段就不考虑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不对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投入过多的精力。我赚程序员这份钱,我就不专门投入精力考虑怎么赚自媒体的钱,因为我认为我目前的能力与性格不适合去做,只会凭空消耗自己的精力。再比如我是一个大学生,我技术能力很强,但是我不爱说话,而且不喜欢理论知识,只喜欢实践。那我就绝对不考虑考研考公,而是去钻研技术,进入大厂。
但是,明确自己的适合做什么这是一个阶段性动态变化的变量。比如我现在在做架构师,但是随着业务扩张,我可能要开始带团队,逐渐有了带团队的经验,那么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认知也要进行更新,我就不仅仅适合做架构师,我这个适合也可以尝试去做管理了。一味地固步自封,不更新对自己的认知,只会踌躇不前。
学会接受损失,比如我谈了一段恋爱,这段恋爱持续了七八年,但是这个期间我在感情里面得不到任何快乐,只有内耗,但是又舍不得这么多年的感情,只能摸摸忍受。你以为分手是葬送了前几年的努力,其实不然,分手是把自己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回到原点。只有接受这段感情的失败,及时止损,才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很多事情也是这样的道理,再比如我在一家公司干的并不快乐,天天被脑残老板PUA、加班,但是碍于在公司呆了很多年,离职很亏,但是不离职只会不断地继续被压榨,直到某天被公司当作废物耗材一脚踢掉。及时止损,马上换赛道,就会有新的起点和机会。
因此在发现自己有沉没成本而影响自己做某个决策时,学会忽略所有的沉没成本,接受已有的损失,前往新的起点。
明确自己是自己的主角,你活着没人在意你,你死了也没什么人为你悲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别觉得任何人就应该对你怎么样,就应该怎么样,没有人欠你的,也没有人生来就对你好,也没有人百分百会按你的期望发展。不要将任何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平等地将所有人认为不可靠,把关注点回到自己,去关注自己的能力提升和认知提升才是核心。
本文作者:伞菌
本文链接: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